树
零
村子西边的高地上有一棵古树,没人知道它在那里已经多久了。
有一位游历四方的医生曾经到过我们村子,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清楚树的来历,他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的老人,向他们询问这棵树的年龄。可那些老人有的回答几百年,有的说上千年,总之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这棵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了。而且据他们回忆,那时的树似乎也与现在一样的粗壮。
后来医生向村长要来了村里仅存的几本古籍,其中的一本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树竟也是一样的在这里,据描述也是一样的粗壮。
医生取消了去另一个村子的计划,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研究。可每当他似乎寻到了一点线索,接下来的研究又会逐渐将他之前的猜想全部否定掉。如此过去了十七年,十七年后他终于把村民召集起来,宣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面对着议论纷纷的村民们,医生先是展示了自己手上厚厚的一叠资料,然后呵呵一笑,说:“这棵树,是一颗从远方飘来的种子长出来的。”
众人哗然,哄笑声与咒骂声不绝于耳。医生看着他们,眼神却越发坚定起来。他挥舞着手上的资料,看着下方逐渐散去的人群,高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
“这棵树,是一颗从远方飘来的种子长出来的!”
然而已经没人在听他的话了。
几天后他在家中去世,没能留下遗言。这一年我七岁。
一
树上曾经是有一架秋千的,用带有毛刺的粗麻绳挂在横生的一根树枝上。村里的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会说这秋千是几百年前全国手艺最好的木匠的杰作——他曾经进过宫给皇上做过龙椅呢。
比起虚无缥缈的传说,秋千于我而言承载着更加美好真实的回忆。小的时候,我总喜欢在黄昏的时候一个人坐上秋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在村里,秋千这里往往只有我一个。我背对着坠落的夕阳,望着眼前簇拥的房屋和上面在光下灿然的瓦片的场景。我可以看见孩子们在村里的道路上嬉戏,一个把另一个推倒,一个把另一个拉到角落里耳语,还有几个一起在光下翻着石头堆,试图找到几块稍带光泽的石头(他们一度坚信那些光泽是细小的金粒)……而等到孩子的父母从屋里出来,轻呼一声,立刻有一个孩子浑身是泥地跑向自己的家的方向。日日如此。
但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当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树前,却看到一个陌生的女孩正坐在树下。
我疑心我从未在村里见过她,村里的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早已经下地劳作过两三年了,脸上时常还会挂着被杂草划伤的痕迹,皮肤往往已经被泥土染成麦色。但她却是一头短发,有着皎白的皮肤,正在树下用纤细的手指翻着一本小说。我忽然有了一种——我不知道该将其称作预感或是幻想。但总之,我忽然觉得她于我来说十分熟悉。有那么一瞬我感觉自己呆站在原地不动了,直直望着她,拼命回忆我们过去是否在哪里见过……而这时她抬起头来了,冲我轻轻一笑,我登时脸颊发红,撇过头去,快步走到秋千前坐下,却又忍不住偷偷回头看她。她则是背靠着树,面向西边的落日,借着光只顾着看她的小说。我们如此背对着一言不发,直到太阳完全落下,各自起身回家。
如此又过去了三四天,直到她某一天翻过了书的终页,站起身来,望着她面前的黄昏,忽然开口轻念:“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我很惊讶,转过头去看她。她也注意到了我,用左手扶着树绕过来……她猛然蹙眉,抬起左手凑到眼前,她的左手食指刚被树上的倒钩划伤了。她把食指放到嘴里吮吸,也不扶着树了,缓缓走到我面前。黄昏的残光映在她黑色的眸子里。
我问她刚才念的是什么,她却笑着不回答。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隔壁村子中的一个没落家族的独生女。她的家族曾经在某处显赫一时,但到了她的某个祖先的时候,却卖光了所有家产田产,捐了个小官,携妻带子远赴千里来当我们这的县令。她没有提过她的这位祖先当县令当得怎么样,只说他在任上暴死了。
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家里早就很不景气了。可即使这样,她的父母从小也仍把她当作富家千金来宠爱。每天的这个时候,按她的父母的规划,应该是要让她在家里的书斋——一个在厨房旁划出的隔间里面读书。我们相遇的那天,也是她十二岁生日的那天,她的父母却开始想要让她学些女红一类的事。她因此赌气跑了出来,因为早听说过古树的传说,于是一路来到了我们这里。
这意料之外的出逃当然让她的父母焦急得要命。她晚上回到家时发现父母都不在房间里,来到祠堂才看见他们正跪在祖先列牌前。她的父亲双膝跪地,双手合十,闭着眼虔诚祈祷;母亲跪在旁边,弯着腰捂着脸抽泣。当看到站在门口的拿着书吮着手指不知所措的女儿时,她的父亲立刻起身跑过去,然后被门槛绊倒摔在了地上,爬起来一边哎呦着一边哭着笑着把女儿搂进了怀里。母亲随后也扑过来放声痛哭,一边拍着她指责她四处乱跑,一边又仔细打量着看她有没有哪里受伤。
那之后她的父母再也不逼她学女红了,但她还是天天来树旁。
八年后,有一个孩子从秋千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他的母亲因此暴跳如雷,来到树旁,先是拿起斧头砍断了麻绳,又举起斧头准备将秋千板劈成两半,但劈下去的瞬间却听见了巨大的金属碰撞的声音。她一开始吓得扔掉了斧头,两腿一软跪了下去,以为触怒了树神。但旁边围观的人围上来后,却发现是她的斧头砍到了秋千板里的钢筋。
二
从那一天起,我们每天黄昏都会在树下相逢,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言的约定。
她从小读过各式各样的书,比我又大了两岁,见识比我广得多。有次她问我读没读过李商隐的《锦瑟》,我只说学校要求背过。她又问我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我想了半天想不到什么东西,只能把学校老师教的那一套名词一股脑说出来。她忍着笑听我讲完了这些,然后说,她觉得这首诗好,就好在即使你不知道它在谈些什么,也说不清楚意象之间的关联又是什么,但只要你一读,你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藏着的悲伤。
如此的对话,在树下的这几年时有发生。从《堂吉诃德》中的蒙德西诺斯地洞,到《奥赛罗》中的天鹅,她总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像是一个偶像似的人物,如此完美,完美到不像凡世的人。
在她的十八岁生日那晚,她深夜跑来我家,向我哭诉她的父母想为她和一个她从未见过的男人订婚,于是她又像六年之前一样跑了出来。她扑在我怀里,把头埋在我肩膀上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哭,也是我们第一次相拥在一起。我一时不知所措起来,只能轻拍着她的肩膀。过了一会,我看她情绪平复了一些。
我问她,那个男生怎么样呢?
她回答,家境很殷实,听说为人也很不错。
我又问,那为什么你不同意呢?
她从我怀里挣出来,扭过头去,然后又发疯似地将桌子上的书一本一本扔向我,鞋都没穿好就跑了出去。我望着她的背影,在那一刻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之间的感情。
于是我追了上去。我们一路跑过村庄里那条土路。那个时候的天空还能看见星星,满天的星月仿佛都在陪着我们一起向前奔跑,奔跑,奔跑……她一直跑上西边的高地,跑到树下,然后站住转身面对着我,头发在月光下似乎变得透明起来。可能是因为含着泪水的原因,她的双眼似乎也变得透明起来。她歇斯底里地喊着要我离开,语气从愤怒辗转到央求。我看着她痛苦的神情,看着她嘴唇微张着,昂着头,眼泪从眼角落到下颌。
我伸出手去握她的手,她一开始想挣开,但我紧紧握住不肯放手,将她的手用力包在手心里。她的手好暖和,手上有些汗。我们如此四目相对,直到她放声大哭起来,将手抽出我的手心,然后紧紧抱住我。我也伸开双臂将她拥在怀里,将头倚在她的头上。我看见月光散在下方房子的瓦片上,但看不清模样。几间屋子里微亮着光……可有一家怎么却骤然熄了灯,灯光挣扎着闪动一下后缓缓暗淡。我悚然一惊,手一软,几乎要把她放开,但缓过神后我立即将她抱的更紧,更紧。
我开口向她求婚。
后来我们在她十九岁生日当天结婚。那一年我十七岁。
三
再后来我和她去了同一所大学,报了同一个专业,又在学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同居,课程安排也选了几乎一样的时间:这样我们就真可以形影不离了。
婚后的生活与我们过去的相处模式几乎没有区别,除了我们几乎放弃了各自所有的自由时间,每一年、一个月、一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一起。即使是因为差了两岁而导致的一些安排上的差异,我们也一定会定下一个地点和时间,等到各自的事情处理完了之后来到那里,然后一路聊着各自的见闻,相挽着回家或者去吃饭。
我们共享着彼此的社交账号的密码,用着同一张银行卡,每天晚上十指相握着一起入睡。连我们读的书也完全一致,因为我们总是依偎在一起读同一本书。她比我读的快一些,在等我读完这一页的时间内就侧着头看我。我们甚至讨论过要不要以后只买中性的衣服,这样连衣服都可以混穿。不过这个想法最后没来得及实施。
离她的生日还有二十一天的时候,她受邀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而我在同时报名去听了一个哲学讲座。我们暂时分开,约好上午九点四十五分在学校的图书馆北门前见面。讲座刚刚结束,我就收拾东西往图书馆赶去。到了那里,我抬头张望,发现她也正往我这里跑来,冲着我张开双臂,阳光倾洒在她的短发上,直到一辆跑车将她撞飞出去。
四
跑车的主人是学校的一位教授,他与他的女伴一起随我们来到了医院。在抢救室外面,他静静地听我哭着说完我与我的妻子之间的故事。他听我讲我们的相遇,我们的相爱,我们的相处模式。他感到不可理喻。
手术并不顺利,医生通知我,我的妻子的内脏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大概三个周后就会死去。
第一个周,我的妻子还在昏迷。我原本想在她的床旁边铺毯子打地铺,可这样我睡觉时就没有办法握着她的手。所以最终我搬了张椅子到她的旁边,每夜靠在椅子上,握着她的手入睡。
第二个周,我的妻子醒了过来,刚恢复神智,就拉着我谈那场文学研讨会的内容。我紧紧握着她的手,含着泪静静听她说完。然后我也开始细细跟她讲我去的那次讲座的内容。我正讲着的时候却发现她走神了,本想停下来,但犹豫一会,还是用手在她面前晃了晃,然后用略带委屈的眼神望着她。她捎带歉意和俏皮地朝我笑了笑,然后打起精神继续听我讲。
她的精力恢复得很快,这一个周,我们从我们第一次相遇谈起,再到第一次对话、第一次牵手。再往后谈,谈到订婚、结婚、相处。她谈到兴起的时候会从床上坐起来,我一开始还想劝她坐下好好休息,但终于没有劝她。她总是提到那棵树,提到她坐在树下看书的时候抬头看到的黄昏,提到那架已经不在的秋千。她回忆起西面的树干上有一处倒刺,她当时被它划伤过。她回忆起那天晚上她站在我面前,我身后是清冷的月光。
第三个周,她甚至可以下地行走了。第三周的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后发现床头放着我们正在读的那本《达洛维夫人》。她笑着跟我说,她今天感觉恢复得很好,所以自己扶着栏杆下了床,走到外面请护士帮我们回家取来了这本书。接下来的五天,我们逐字逐句仔细看完了整本小说。这次她读的没有我快了,轮到我读完后侧着脸看着她了。当她察觉到我在看着她的时候忽然脸红了,撅着嘴看了我一眼。
第七天,她躺在床上,我知道她要死了。
我伸出手去握她的手,她侧着头看着我,忽然笑着说:
“你向我求婚的那天晚上,也是这么握着我的手。”
我看着她,嘴唇张开又闭上了,只是嗯了一声。我们就如此四目相对,她突然挣开了我的手,把头别过去了。借着阳光在她眼角的反射,我知道她哭了。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她哭。
她问我,她走了,我还怎么活呢?
我说,我会陪你一起走的。
她没有看我,但是轻笑了一声。过了一会又摇了摇头,说不行,你要活下去。
我问她,我还能为了什么而活呢?
她闭上眼,似乎在思考。
她没有再睁开眼。
那个教授承担了全部的医疗费用。谈起赔偿的时候,我没要他的钱,但是要来了那辆跑车。一开始教授甚至有些不情愿,因为那辆跑车太贵了,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拒绝我的请求。
这一天是她的二十二岁生日,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日子,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她曾经跟我说她觉得死去的最好时间就是生日那天,当时我笑着跟她说那我们两个总有一个不能在最好的那天死去了。
现在她如愿以偿了。
五
处理完她的后事,我开始看我们之前留下来的随笔、照片、录像,去学习她的一言一行。我买了一支录音笔,每天去刻意模仿她的声音,并录下来反复比对。除此之外,我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要花两到三个小时事无巨细地写一天遇到的几乎每一件事,睡觉前在蜡烛上烧掉,之后吹灭蜡烛平躺在床上逼迫自己立刻进入梦乡(可为什么,为什么我却从来没有梦见过她)。我唯一不会在日记中写的是,我有的时候会自己一个人待在那辆跑车里,待好久好久。
如此过去了接近两年,我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带着录音笔,开着跑车回到了乡下的村庄。离她的二十四岁生日还有两天。
六
如今这村子已经没有几户人家了,大部分居民早就迁走了。我走在村子内的老路上,漫无目的地四处走着,最终兜兜转转来到了树前。村庄里的人走后,连树好像都透出了些憔悴,但仍然和记忆中一样的粗壮。我把跑车开到了树的东面。
我在树下睡了一夜。醒来后,我望着那棵树,拿出录音笔,打开录音,喃喃说着“我爱你。”然后播放录音。我一次又一次地对着录音笔说着不同的话,从我对她的思念到她对我的不舍,然后一遍又一遍播放,几乎分辨不出是谁的声音。如此挨到了黄昏,我坐上了跑车,盯着挡风玻璃发愣。我开始想,在那天的九点四十五分,当跑车开到她面前的时候,从这面挡风玻璃看出去会是什么景象呢?是不是一个漂亮活泼的短发女生正跑着迎向她的所爱,却在被撞上的那一刻……我不敢再想下去了,闭上双眼,用脚摸索到了油门,向树加速冲过去。
车子离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会撞断这棵古树,但随即又觉得自己会在车中与车一起在撞树的同时死去。耳边的风声越来越大,树叶的沙沙声同样也越来越大。我耳边却好像缓缓传来一个人的声音,是她的声音吗?是她的声音吗!是不是她其实并没有死去,是不是她正在树下呼唤着我,呼唤着我,呼唤着我!我睁开双眼,将手从方向盘上挪开,两只手合力打开了车门,在车与树相撞之前跳下了车。身后传来巨大的金属碰撞声。我转过身,看到车身已经变得扭曲,像是死尸上暴起的青筋。而那棵树仍在那里,毫发无损,与从前一千年一样粗壮。我走近树,转到树的西面,伸出了手去轻轻抚摸过树干。手指突然传来一阵疼痛,我凑近一看,右手食指正挂在一个倒刺上,往外缓缓渗出血来。
我转过身来,靠在树上,抬头看着夕阳。我以前总是不喜欢在黄昏望着太阳,总觉得那样太落寞,所以我一直都只往东看,只看被染上阳光的村庄。现在我忽然明白她看向夕阳的时候看到的是怎样美的景象,我忽然明白她当时给我讲的那首海子的诗……那首诗怎么写的来着?我闭上眼,尝试学着她的语气开口轻念那首诗:
火焰的顶端
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 华美而无上
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 大火熊熊 燃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 使人光荣与寿同在 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黑夜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 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冈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 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 令人痛不欲生
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
下一句是什么来着,是什么来着……
七
再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我起身站起来,发现树下没了车的尸体。转过头去,我看见树上挂着一架秋千,我的妻子坐在上面,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半面树冠,也照亮了她的头发。
恍惚中我觉得这是梦,直到我看到了手上还未结痂的伤口。
(写于2023.09.17)
(2024.10.19修改)
(2024.10.29再改)
后记
那天偶然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但是一连等了三个周才写完,主要还是最近太忙,抽不出时间。
对于故事情节,我其实想声明一点:
文章中除了“我”以外,所有的人在现实中都没有对应的原型!“教书先生”与“教授”原本是有的,但后来改掉了。可即使是他们,也只是对应了早已去世的两位名人。作者无意以这样一篇故事写任何现实中发生在作者周围的故事,希望读者不要妄加揣测。这篇故事在现实中的原型,也取自作者本人的脑海中的思考。
后后记
在参加魔怔杯的时候,这篇本是我一时兴起所写的小说受到了许多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的热爱和称赞,再次非常感谢大家。作者并非专业写手或是文科生,语文成绩也并不突出,能获得大家如此的赞扬是作者的荣幸。
另外,也时常有人希望作者能解释一下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由于这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两次更换主旨,导致其实主题是并不明确的,因此连作者自己对同一种意象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作者仍然鼓励大家自己去感受这篇文章,如同文中所提到的《锦瑟》,不去理解它,而去感受它。
后后后记
上了大学后,我忽然动了重新改这篇小说的欲望,并最终修改了大量的细节,甚至将“黄昏”的意象提升到和“树”几乎相等的地位。
我很难说在修改的时候我还有没有抱着之前的什么哲学观点或者思考深度,很难说。我似乎只是凭着心里的感觉去改。这是我第一篇发表在公开博客上的小说,我当时写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我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这段时间经历了多少才会让我挥笔对此进行如此大的改动呢?我不知道,也懒得去想。
后来本来想把这篇小说投到文学社公众号,但是疑似被拒了。其实再读一遍也确实觉得当时文笔还是不行,改过了后也仍然不行。但我心里还是相当喜欢这篇小说。可能因为这是我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